3月31日,华为举行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重申公司“不造车”的决定。
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华为的造车争议作出回应。他表示,“华为经过30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徐直军还称,“今天华为发布了不造车的决议,‘有效期为5年’(这点)引发讨论,实际上,我们所有文件的有效期最长就是5年。华为的战略没有变化,我们会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关于合作伙伴滥用华为品牌的情况,他强调“最近确实有些部门、个人、有些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我们一直在查处过程中。这次发布的文件中,也对品牌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严禁华为品牌出现在任何车的品牌前面、或者作为汽车品牌。我们会对所有门店、宣传物料进行清理、整顿,使之回归到战略和定位上来。”
在徐直军声明的当天上午,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已就公司汽车业务发出了一份内部署名决策公告,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决定。除此之外,任正非也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华为品牌或HUAWEI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等用语。
值得注意的是,3月8日,AITO汽车、华为终端官方发布的有关问界汽车的内容,采用了“HUAWEI 问界”的措辞。与此同时,华为汽车业务内部生变。Huawei Inside(HI)模式向车企提供包括鸿蒙车机、智能驾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但一直以来进展不佳,负责人王军因此被停职。随着智选车模式(该模式介入汽车行业更深、直接参与车型开发、销售环节)负责人余承东的全面掌舵,外界一度猜测华为将进一步向智选车模式倾斜,甚至亲自下场、全面开展造车业务。
图源:官方
另外,AITO汽车官方微博在30日21时发布的“HarmonyOS 3升级公告”微博中,仍采用了带有“HUAWEI 问界”字样的文案和宣传图,且截至31日晚间,该微博处于置顶位置。
图源:官方
对此华为方面表示,为避免问界被外界错误地理解为“华为造车”,因此今天华为公司内部发布了《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的三种模式不变,问界是华为智选车生态品牌,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等,问界生态汽车商业模式、合作策略不会改变。
公开资料显示,问界是华为智选车生态品牌。华为先后发布了问界M5、问界M7以及问界M5 EV三款智能电动汽车产品,自2022年3月正式交付至2022年底,问界系列累计交付7.5万辆。
在本次财报发布会上,华为首度披露了数字能源、智能汽车等多项业务收入。2022年华为数字能源业务收入508亿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实现收入21亿元。
图源:官方
官方资料显示,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余承东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早在2020年11月,任正非就针对汽车业务签发文件,明文强调“华为不造车”, 并严厉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该文件标注“有效期为三年”。
随着进入该文件发布的第三年,今年以来,市场与舆论对华为是否会改变不造车策略有诸多猜测。同时,与华为合作的汽车厂商在公开推广宣传中,打出了华为的品牌,各种网络传播中,更是如此,如华为问界、HUAWEI问界、HUAWEI AITO等名称组合的出现,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议论与猜测。
虽然华为相关产业负责人曾口头表示过华为仍坚持不造车的策略,但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加深了市场与舆论的相关疑问疑虑和猜测。
现在,距2020年发布的“不造车”文件有效期还有7个月,华为就提前为其续期5年,并在华为品牌禁止使用上,表述的明确而严厉,应该不是没有缘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