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嘀嗒出行终于成功登陆港交所。
嘀嗒出行最终发行定价每股6港元,筹集约1.82亿港元。按发行价计算,嘀嗒出行的总市值约为60亿港元。不过,上市首日嘀嗒出行即破发,当天收盘价为4.65港元,大跌22.5%,总市值46.22亿港元。
图源:滴嗒出行官网
7月16日收盘价为2.620港元,市值26.04亿港元。总市值较发行价跌幅超过一半。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出行板块一直是金融投资热门题材,出行才是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所以嘀嗒出行才能顺利上市。
此外,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毅阳认为,从市场总体来看,七月份整个港股还是震荡下行的趋势,从个股原因来看,7月如祺出行作为同行业竞争者也在港股上市,这引起一部分资金分流。导致嘀嗒出行股价连续下跌。
利润主要来源于顺风车业务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技术驱动平台,也是中国首家提供顺风车服务的公司。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嘀嗒营收分别是7.81亿元、5.69亿元、8.15亿元,来自顺风车相关服务的营收占比分别是89%、90.5%、95%。
从毛利率的角度看,顺风车也是嘀嗒的支柱,2021-2023年嘀嗒总体毛利率分别是80.9%、75.1%、74.3%,顺风车相关服务每年的毛利率均高于公司整体水平,分别是85.4%、79.5%、75.9%。
图源:滴嗒出行官网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平台服务,拥有约1560万名认证私家车车主,其中32%为2023年活跃认证私家车车主。自成立以来直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为约6940万名顺风车乘客提供服务。
从运营层面看,2023年嘀嗒平均每次顺风车搭乘车费66.3元,平均每公里顺风车搭乘车费1.1元,月均活跃顺风车搭乘人数480万,新乘客90万。
相较于网约车业务,顺风车属于轻资产运营,企业无需承担庞大的资本投资和汽车持有成本。这使得顺风车模式在成本效益上具有显著优势。
毅阳对财经网汽车表示,过度依赖顺风车业务意味着嘀嗒出行的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这一细分市场的波动。一旦顺风车市场出现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或用户需求变化等,嘀嗒出行可能面临营收下滑和盈利压力增大的风险。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包括出租车、网约车及顺风车,按2023年交易总额计,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4.2%、41.4%及4.4%。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在该领域也面临激烈竞争。据悉,滴滴出行、T3出行、哈啰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均在顺风车市场有所布局。嘀嗒出行招股书也显示,在顺风车领域,2021年其以38.1%的份额排名第一;2022年其市场份额下滑至32.5%,排名降至第二;2023年其市场份额下滑至31%,排名保持第二。
嘀嗒出行急需拓展新业务
目前,除去顺风车,嘀嗒还拥有智慧出租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两项业务。
其中,智慧出租车服务具体模式为,通过嘀嗒出租车司机APP为司机提供网约车解决方案,根据订单量、当地出租车价格、距离等向其收取服务费,当前已覆盖98座城市;广告及其他服务为,向第三方商家提供平台展示广告位置,收取固定金额广告费,并根据第三方汽车增值服务提供商获得的销售机会收取佣金。
从收入来看,2021年-2023年,嘀嗒出行智慧出租车业务分别录得营收0.33亿元、0.2亿元、0.11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4.2%、3.4%以及1.4%;广告及其他服务分别录得营收0.53亿元、0.35亿元、0.3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6.8%、6.1%以及3.6%。
在这三年间,嘀嗒出行的智慧出租车业务与广告及其他服务业务增长并不明显,并且占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下滑。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单一的业务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不足。基于此,出租车扬招场景数字化成为嘀嗒出行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点。但就目前来看,嘀嗒出行约九成收入来自顺风车,其在出租车业务方面还需加快步伐。”
对于嘀嗒出行未来的发展,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建议:首先,要加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地位和利润率;其次,在原有业务上尝试拓展新的业务,由于其已有盈利空间,因此在拓展新业务时相较其他网约车公司的底气更足。
文章综合自中国经营网、界面新闻、北京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