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硝烟再起,这家合资巨头正以破釜沉舟之势发起战略反攻。
图源:一汽-大众官方
2025年上海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展会聚焦智能驾驶、高端化竞争、车企战略转型三大方向。作为车企秀肌肉的战场,上海车展集中呈现了智能化技术突破、新势力价格战、传统品牌电动化反击等核心趋势。
今年一汽-大众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全球首款CMP平台纯电概念车ID. AURA与全栈自研的“舒感智域座舱”,将这家老牌车企的转型野心暴露无遗。
面对智能电动化浪潮,这家深耕中国市场34年的巨头,正在以百亿级研发投入重构技术护城河,试图以“中国速度”和“本土化深度”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赛道上,一汽-大众上演 “大象转身”。
加速智能电动转型升级
CMP 平台与 CEA 电子电气架构构成了转型的技术双璧。前者耗资超200亿元打造,处处彰显 “中国速度” 与 “成本控制” 的双重考量,将开发周期缩短 30%、成本优化 40%,后者通过控制单元减少30%却实现算力倍增与 OTA 升级。
不同于新势力的轻资产模式,一汽-大众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转型路径,重资产重构底层架构,本质是对 “长期主义” 的坚守。
ID. AURA首秀,精准狙击用户
ID.AURA为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纯电概念车,为一款紧凑型三厢纯电轿车,设计哲学完美诠释了“中国式需求”:既要有德系工艺的可靠,又要满足家庭场景的实用与科技感。
外观充分体现空气动力学原理,短前后悬与轿跑式尾翼塑造出超低风阻系数,隐形车门把手与贯穿式LED大灯强化科技感。
图源:一汽-大众官方
内饰简约、灵活,中控屏与方向盘集成所有操控功能,中央扶手台可前后排滑动,搭配隐藏式储物格,让紧凑车型也能实现“三排魔术空间”。前风挡P-HUD将导航信息投射至前方;智能投影大灯甚至能在地面玩出花样。这些功能背后,是CEA架构对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的无缝整合。
智慧座舱:本土化创新的试验田
当新势力陷入 “屏幕大战”“激光雷达军备竞赛”,一汽-大众选择另辟蹊径,将智能化重心转向 “用户体验重构”。此次展出的“舒感智域座舱”(HI Space),完全跳出了传统车企依赖供应商的路径,选择全栈自研,彰显行业领先的本土化前瞻技术能力。其设计逻辑直击中国用户两大需求:极致舒适与智能交互。
在舒适性上,HI Space引入了“真零重力座椅”、电动对开门、HMI/语音操控等配置,甚至将分层滑动智能副板、小桌板、180°旋转座椅等家居元素融入车内空间,将座舱从 “驾驶工具” 转化为 “移动生活空间”。而在交互层面,前风挡P-HUD、智能投影大灯、音乐玻璃等黑科技,试图打破“屏幕堆砌”的同质化竞争。
图源:一汽-大众官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拟人化AI助手,依托大语言模型,可实现多轮自然对话和场景化服务推荐。一位现场体验者评价:“这不像车机,更像一个懂你需求的管家。”
这种深度本土化创新的背后,是一汽-大众34年对中国市场的洞察积累。从“中国需求定义研发”到“技术反哺全球”,其正在改写合资企业的角色剧本。
面对新能源与燃油车的拉锯战,一汽-大众选择推动新能源与燃油车“油电混共进”策略。这种看似保守的布局,实则暗含深意,将平衡产业转型节奏,加快智能电动升级,精准拿捏中国市场多元化需求。按规划,2026年起将新增10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和燃油四全路线。
图源:一汽-大众官方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新势力,尽管有些问题仍待市场检验。但一汽-大众已向行业证明:大象转身,未必迟缓。同样换个角度看,一汽大众的优势同样不可忽视:1400 万用户基盘、890 家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行业领先的 “双终身质保” 政策(覆盖全系燃油 SUV),构成了新势力难以复制的 “用户护城河”。当潮水退去,或许真正的长跑者才刚刚开始加速。
(免责声明:本文由企业供稿,所涉及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